[ 成見 ] 01 — 在成大建築五年,我看見的世界

Drew
Aug 2, 2021

--

搭配服用:八釐米天空《 Eli in TV》

寫給自己,做為五年來心得感想紀錄,也寫給之後進入建築教育的學弟妹,作為五年來更快進入狀況的前車之鑑。跳脫科系內部的主流聲音,寫給自己的一些想法。

「成見」這個名字有三個含意,一個是本篇標題縮寫與科系諧音,一個則是暗示全篇都是個人主觀見解,未必客觀,一個則是代表著從今以後,不能再帶著沒有成見的狀態過日子。

在五年中的生活狀態經常性忙碌,每每凌晨一、二點把自己丟到床上時,總會有種事情沒完成的罪惡感。我說不出為什麼,但總有一種焦慮感隱隱束縛著自己。這種焦慮感時常折磨著自己,一度讓我在某陣子睡眠即將清醒時,會腹部緊繃整個人用力坐起,深怕自己貪睡趕不及把應該做的事情完成。過了五年,我才漸漸意識到有很多的焦慮和壓力,來自於傳統教育給的內心要求,當自己不再像之前成為夠好的那群人時,深怕會被這套社會機制淘汰成為廢料。另一方面也意識到來自內心的企圖與渴望,很多時候來自於規定與必須做,或是為了炫,但極少極少,是為了能夠以邏輯清晰而具建設性的思考,將一切兜整起來。

寫作的契機:彭明輝,《欲望的美學》
在認真地以文字寫下來之前,沒有人會明顯的感受到何謂「欲望的美學」,還有人生中那些隱微而重要的感受與思考、掙扎,究竟有什麼更好的解法。彭明輝教授成功地做到了這點。當他願意以一本書的厚度詳談他所領略到與感受到的思索,我們便可以重新認識到欲望與本身情緒的重要性,而不是淪落在各自瑣碎凌亂的聊天話題中,被時代潮流或同溫層的想法牽著走。

受到他的啟發,我想將這段心路歷程寫下來,儘管沒有受過正規的寫作訓練,但希望能夠在人生階段性成長時,以文章來記錄下那些時刻的感受和思考結論。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於寫下了多少實用建議或心法,而是重新整理感受,讓以往比較沒有權力、也沒有時間發聲的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就當作是拋磚引玉吧!最大最大的痛苦與困惑,經常是為什麼第一直覺想的總是不一樣、為什麼自己的效率不高。但後來開始重新正視:就是因為這些不同,我才得以在這邊爬梳自己,寫下文字與情緒,讓讀者可以用另一種角度理解建築生活。

推薦書單:彭明輝,《欲望的美學:心靈世界的陷阱與門徑》,2020

寫作脈絡與目的

不是為了抨擊系上教育或是以自身經驗給出實用建議(雖然後者多少也還是會有),而是屬於半自傳式的將自己的領略與感受主觀的記錄下來,如果大家覺得有趣而且的確傳達出了某些東西,我想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想以八篇文章,八個場景寫下我的所想所思

01 在成大建築五年,我看見的世界進來前、在學中、即將畢業的此刻,各種期待與面臨的抉擇

02 資質與努力的辯證:為什麼別人總是可以做的比較多?為什麼學不太到東西?談資質與努力的三個層次、固定型與學習型思維的落差

03 因速度而失焦的世界:釐清潛在思維對內心造成的影響談心理上的隧道效應、冒牌者效應、設計與趕圖的過程

04 那些徬徨與離去的身影談內心冒出的適合與不適合疑問,以及重新發覺內在動機、重視身體狀況的發現

05雜事做多了未必學的到東西談學會、活動以及個人時間,談管理學的介入以及組織傳承的困難

06建築界的教育觀:你該學會自己長大談自身遇過的老師經驗,以及對於設計課的想法

07提早接觸與好奇心是對未來最大的投資:談ArchiCAD的自學經歷、大三的應用,以及大五畢設的狀態。

08寫給過去五年自己的話:總結建築系哪個階段可以多碰些什麼、學些什麼,並且聊聊實習與其他的有趣經歷

進來前的期待

高三時同學認真念書的背影

「我想我進來建築系的動機,就是為了學習做建築的思考方式。」在大二下那年暑假,重新釐清自己的初衷時寫下了這段話。

在高三那年,對於補習班與學校主流推崇醫科、藥學與電機科系,我總感到某種程度的不自在,自己對於文組科目僅國文感到很有興趣,但並不想走中文系;理組科目物理還可,但數學和化學非強項,而三類的醫學科系則被太多人認定是一種身分合格認證,彷彿只有擠進這道窄門,未來的人生才能無憂無慮。「有沒有一個不屬於任何一類的特殊學系?」抱著這個疑問,我很快地找到建築系這個答案。有明確的職業與未來方向,儘管設計科系低薪消息頻傳,但職業印象總是充滿魅力而且又極具人文氣息,於是就選了它。

大一上青澀的草模

建築系教育與一般大學的教育完全不同,一開始進去非常新鮮:沒有期中期末,只有評圖;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相對的好與壞。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過了五年,回頭看以前的教育似乎真的太乖了。但相對來說,也等於是自己需要更意識到穩扎穩打或是累積的重要性。另外很慶幸的是,在這個科系中雖然大多都在談論抽象的美與建築空間,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脈絡仍有被提及與重視,而這也是我當初最喜歡的:在社會學的脈絡中去思考建築的定位與方式。某些時候也仍然可以用自己的私心偷偷的做出某些動作。

大五畢業設計工作營評圖場面

大一到大五

在建築系中,身體上的殘缺可以拯救,但心理上的根深柢固的一些觀念卻很少有人能夠發現並給予點醒,或者即便提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地翻轉過來。但反而偏偏是這些心底未察覺的心態或是對自身的理解,決定了自己能不能以踏實的狀態學習建築,或是創作建築。

初入學,一開始的期待當然是學到一個好的空間怎麼設計與發想,那些抽象的美與空間之間的秩序又是如何形塑出來的,但在一二年級的設計課過程中,也許是太在乎被肯定的關係,或是前期總認定需要將老師的意見照單全收才能有所學習,因此作品往往不太能讓自己滿意,也很少能夠跳脫出來成為被讚賞或肯定的那群人。大三時隨著設計課的要求與節奏加快,趕出不錯的東西並交上去成了眼前最大的目標,那種似乎在跑百米的感覺讓自己眼裡只看的到評圖與各種Deadline,反而忘了停下來,面對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與釐清動機。

到了大四實習後回到學校,最大的衝擊是認知到自己的學習動機與狀態,從那個時間點以前都是「為了得到肯定」、「為了能夠及格並在未來的行業取得優勢」,當突然沒有了期待或是推力後,自身的動機又不明確,因此每次容易陷入做不出好作品而不斷自責或是逃避、否定而無法深入思考設計的狀態。幸運的是後續在與秉聲、阿小老師們聊過之後,得到了許多啟發,也逐漸在過程中發現:重點不再是怎麼做,而是必須面對不再能符合主流認可的迷惘與不平,以及再也無法達到前面被稱讚、被「認定合格」的狀態時,自己應該注重的是什麼?很慶幸自己在大學這個階段碰撞了以往的自信心,同時也一步步轉變自己的心態與想法。

畢業此刻
在寫下這些剖析自己的文章之後,對於未來的迷惘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剛領完畢業證書的自己也仍然在摸索著方向。這個時期最大的迷惘,大概來自二個方面:自身規劃,與外在環境。除了繼續念研究所、工作抑或是決定轉行等自身方向的規畫之外,也有開始聽聞業界消息、思考職涯走向並準備以菜鳥姿態進入業界開始試煉的迷惘。最理想的方向就是到國外念完研究所後進大事務所工作歷練幾年,回台考取建築師執照,然後工作幾年後自行開業成為獨當一面的建築師。但想來想去總覺得困惑:設計科系一向是以創意著稱,那為何自己畢業出路的想像竟會如此單薄?

生命設計師書照

因緣際會之下,讀到了生命設計師這本書,裡面提到:

「生命是一場無限的遊戲,沒有贏家,沒有輸家。打造原型、快速測試才是前進的道路。」

大大降低了自己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裡面的核心想法是以往學校裡教過的,但卻是第一次看到能夠如此應用在生涯方面,而且心態與觀點十分成熟。同時也讓自己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

重新理清自己的思路之後,我也開始了自己小型的快速測試,展開除了建築以外的另一條道路。後續等有小型成果後再陸續寫文章記錄分享。

延伸閱讀:Bill Burnett、Dave Evans,《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2016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拍手給我一些回應!
◆5下:喜歡這篇文章
◆10下:想再知道更多這系列主題的內容
◆15下:想看看其他主題

下一篇文章,我們要來聊聊:
02資質與努力的辯證:為什麼別人總是可以做的比較多?為什麼學不太到東西?

--

--

Drew

1/3的設計師、1/3研究員,還有1/3的斜槓靈魂,走入社會開始觀察各種有趣的人生百態。成大建築系畢業,在課業之餘,透過文字影像紀錄所看到的觀察與心得。/聯絡方式/wz99183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