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見 ] 08 — 寫給過去五年自己的話

Drew
Sep 29, 2023

--

搭配服用:思念是一種病-中國新說唱版本

「他似乎忘了最初的夢想,為何來到台北工作,他還在想。他坐上了火車,托運了摩托車,一間套房一台電腦就能讓他活著。如何搏得好的生活,但是台北居、大不易,他到現在還在斟酌...」熱狗在舞台上用力地唱著每一句,都是他在北上的日子裡,三不五時縈繞著的念頭。

寫在最後的致謝

北上高鐵車窗外的風景

謝謝每一個從第一篇一路看到最後一篇的你(妳),這系列的心得記錄下來,除了讓自己一吐心中想法得到滿足,也無意間收到真誠的反饋與分享,心裡感到莫大的成就。

不知不覺,這系列文章也來到最後一篇。在這八篇文章陸續寫作發表的過程,二年也悄悄過去了。從當初剛畢業時懵懂而熱血的自己,到現在已經歷過第一份工作,即將邁入第二個工作的階段。

唸完建築系然後畢業,不過是個階段完成。每每到了下個階段,揉揉眼睛才發現:原來自己不過仍是個小毛頭。看起來似乎能夠說出點有啟發的話,同時也還只是職場上學習中的菜鳥,是一種神奇而矛盾的狀態。

這邊整理了一些觀念與心得,是我如果能回到過去會希望當初進入建築系的自己,能夠提早建立起來的心得或觀念。未必全盤適用於每個人,但能夠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挑一些適用的即可。

幫自己彙整的啟發筆記

Photo by Nick Morrison on Unsplash

在學校習慣了每次評圖開始又結束的週期,雖然有個明確的終點和結束很讓人滿意,似乎結束了這一次就再也不用擔心做不好的部分,但其實回到人生來看,沒有人的生活是一次性而不可逆的。

你不會一直都是那麼挫折,即便現在自己能力不夠好,但不代表一二年後的自己也仍然會是這個狀態,時間帶來可能,而刻意練習帶來改變。

以下是幫自己寫下的備忘錄,作為給未來的參考。

01 將每一次的設計都視為優化工作流程的機會,建立下一次能夠更好的工作習慣與排程。自己也能跳脫做完即結束的邏輯,以更長遠的成長看待自己。

02評圖本質就是將作品拋出來被評論,評審因為自身的主觀看法,而給予的肯定或否定,並非一輩子就此決定的定論。

03以終為始思考每件投入心力的事情,最終要達到的效果60分是什麼狀態?90分呢?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又是次要?做好判斷並貫徹時間安排。

04什麼都要,什麼都得不到:厲害的人不是同時做很多事,而是很專心地只做好幾件事。

05不只建築需要設計,自己的人生也需要設計:多做原型測試,釐清熱情與自己喜愛的生活樣態。

06著重每一週自己吸收到的新知與產出,而不是最後一周的爆量生產。好的設計不是靈光一閃,而是千錘百鍊的累積昇華。

07再好的設計,觀者不懂就沒意義。設計之外,溝通本身也需要安排時間理順表達的邏輯,依照故事線訂定框架,事半功倍地填入血肉。

想告訴不同階段自己的話

(針對自己的過往寫的,非適用每個人,可依照自己狀況調整)

大一:不用從頭造輪子,學習站在前人肩膀

從高中教育轉入建築系後,遇見一個未知題目總會習慣自己從頭發想,但其實有點像是重新造輪子,成果也都沒有預期中的好。

其實「學習如何學習」比起自己想到了什麼更重要。將找參考案例作為基本功,並透過將案例歸類、演化建立自己的知識脈絡。與其從零開始,不如站在前人肩膀上先從模仿開始。

參考資源:PinterestBehance

大二:空間想像落地,其實有跡可循

離開藝術創作範疇踏入機能與平面的世界,最常遇到的瓶頸,就是將概念空間化時找不到合適的對應手法,還有對於圖面和成果呈現無法有想像。

這時候與其花大多數時間糾結,不如開始先從大三的建築類型、名家作品集中找尋合適的空間表達手法,也可以參考表現法教學的Youtube頻道,讓自己的概念被更妥善的傳達給其他人!

參考資源:ArchDailyShow It Better

大三:每一次的進度,都是為最後做準備

進入大三後,不管圖面或成果的要求量都較過往增加,如果沒有讓自己養成產出習慣或有意識地整理產出成果,最終評圖場總是拿不上檯面的一堆,但上的了台的卻都沒時間做。

記得沈弘軒老師某堂設計課提到,將每次成果用固定尺寸的草圖紙紀錄,不僅好收納,最終草圖貼上評圖場時也不會感覺版面特別尷尬。「以可以貼上最終評圖場的狀態,回頭思考每一次的產出」這句話印象特別深刻。

因此學習整理圖說的能力,以及建立每次設計的產出規格與圖冊,並提前學習作品集排版,也能夠為大四或大五的狀態奠下扎實基礎。

參考資源:就位:從平庸到卓越的關鍵練習建築力

系館院圖草評紀錄

大四:著重小進步,探索未來可能

記得當時自己開始實習後面對的不只是學界與業界需求落差,還有容易在職場環境中擔心自己不夠好、對未來出路感到迷惘或憂慮。

如果回到當時,我會希望自己放下不夠好的心態,看重每次練習機會並且累積每次的小進步,同時紀錄產業角色定位與生態系,釐清與學界的落差後,積極嘗試可能性與累積自己的能力。

參考資源:大人學Podcast最近工作還好嗎佐編茶水間

大五:換位重新思考傳達,

過往四年的訓練鮮少注意到「傳達」的重要性,儘管視覺傳達是設計科系的強項,但走出學校後除了圖像外,每次的溝通對象期待接收到的資訊卻有所不同。

最後這點其實自己也仍然在學習,怎麼對不同對象與場合決定先講結論還是講故事,以及希望對方接收到之後的下一步採取什麼行動,都是需要時間與耐心去準備的。而釐清最終需要傳達的資訊,再回頭決定要做什麼,其實就可以省下許多工作量與時間。

參考資源:BCG問題解決力: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

那些困擾我許久的問題

Photo by christopher lemercier on Unsplash

Q:選工程組還是設計組?

老實說當時的自己如果可以重新選,我想我應該會選擇工程組,有多一年的時間可以直接在職場探索、釐清自己想要的。當時四下時的自己因為一度對畢設感到惶恐,想要轉到工程組,直到聽到吳秉聲老師的一席話後,才似懂非懂的學到將重心放回自身學習歷程的重要。

但即便當初做的不是當下最喜歡的選擇,你仍然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要過的快樂還是悲傷。自己選擇了五年制設計組後,也幸運的在大五上碰見有趣的數據驅動設計studio。以結果來看,我覺得這個決定其實還不錯,打開了我人生不同的一頁。

Q:畢業設計無用論?

系館同學準備畢設的認真身影

學校的老師經常提到畢業設計的題目太虛無縹緲,學長姐也經常提到做畢設過程痛苦且不一定有什麼收穫。雖然最終成果展的時候蠻有成就感的,不過也有許多人不願意再來一次,「畢業設計沒用又浪費時間」成了許多人的註腳。

站在經歷過畢業設計的自己來看,雖然我對畢業設計的課程安排也有許多不滿,但走過一輪後卻有新的體悟。

我覺得畢業設計大概是職涯縮影練習,比如決定設計題目就像選擇職涯,你有千百條路可選,每個看起來似乎都不錯,但直到自己花時間下去探索後,才明白究竟適不適合自己;你不會有太多時間可以純探索,就像人生有階段不同,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決定;再來過程中需要自己決定要做到的程度,以及安排自己投入的時間、最終的成品品質等,就像進入產業後,只有自己可以決定要走到哪種程度、成為什麼樣的人。

做好一個題目不容易,短短半年的時間強迫面對自己的弱點和迷惘,也不是個舒服的事情,不過中間那些掙扎是真實的,對體制的不滿也是真實的。怎麼從這些生命經驗中,提取出往後自己可用的那部分,我想才是體制的不可控中,自己能夠掌握最珍貴的一塊。

沒有一個階段不迷惘

東部旅行時的一隅風景

寫了這麼多,許多讀者可能以為現在的我應該是平步青雲,過上築夢踏實的人生路程,才有這麼多正能量可以分享,但其實不是的。我想要在最後誠實的說:沒錯,我也還在迷惘中。

在高三時的自己,覺得自己進了建築系後,就會過上自己喜歡而且熱情的生活。在大學時的自已,覺得只要畢業後離開校園,就可以盡情探索各種職涯與生活可能性。這些理想某部分實現了,但同時進入後也才看到某些當初沒有想到的困擾。

寫作當下,我也是個不理性的人,即便已經幸運進入數據產業大門從研究員學起,但仍然報名了建築師考試,即便知道這張執照對這個產業的未來未必有加值,但我仍然選擇了感性。當然,這部分值得再寫一篇文章詳述,但我想以這個例子說明,沒有人是那麼完美的。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其實也是逐漸認識自己的過程。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動態平衡,而有些迷惘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立刻有解答。因此,請給予自己成長的耐心,並看重每一次的小累積。這是成見系列最後一篇,我們新篇章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拍手給我一些回應!
◆5下:喜歡這篇文章
◆10下:想再知道更多這系列主題的內容
◆15下:想看看其他主題

第一篇文章:
01 在成大建築五年,我看見的世界

上一篇文章:
07 提早接觸與好奇心是對未來最大的投資

--

--

Drew

1/3的設計師、1/3研究員,還有1/3的斜槓靈魂,走入社會開始觀察各種有趣的人生百態。成大建築系畢業,在課業之餘,透過文字影像紀錄所看到的觀察與心得。/聯絡方式/wz99183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