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見 ] 04 —那些徬徨與離去的身影

Drew
May 25, 2022

--

搭配服用:夜空中最亮的星 — Calculasian

上了大學後,才發現逃得掉課,但逃不了人生。人生太長世界太廣,一群人向前走著,不免遺落掉幾個。

第一個離開的人

大一那年下學期,我記得同組的一位同學E在某天之後就不再來上設計課了。當時第一堂缺課以為只是單純的生病,直到後來聽說他要選擇其他科系的時候,才赫然被震撼到。他並不是沒天分,記得大一寒假作業E拍了一部短片,從路邊的垃圾出發去拍了當時他抽籤分配到的小鎮,觀點清晰而強烈,比起我們習慣讚賞的唯美畫面或是創意剪裁要更深刻。當時的他也被選上了最佳影片之一,可以看得出他個人的想法有其獨到之處。

在那以前的生活,我以為只是全然的在活動與設計之間感受脫離以往制式教育的快感與挫折,並且努力的讓自己做得出酷炫好看的東西而驕傲,但直到那一刻,他的離開打醒了我,告訴我世界上還有其他價值觀以及更寬廣的世界。

記得那幾天心裏一直深受震撼,經過榕園旁拍下了這張照,寫下了一段話:

上了大學後,才發現逃得掉課,但逃不了人生。人生太長世界太廣,一群人向前走著,不免遺落掉幾個。那些身影可能朝著某個路口默默走去了,往藍天下某個角落前進。自己不是唯一記得的那幾個,但總希望他們走上的另一條路無風無雨晴朗無比,即使不然也依舊堅強。

而我好不容易才又驚覺世界很大,路很多;而日子很短,往事無盡。

儘管很少提及,或不願意面對,但建築系中通常有著許多這樣的身影存在。

通常一屆建築系學生入學時大約60–65位,總共2班的學生,但到了設計組五年畢業時通常只剩下30~40位左右,而有時甚至一屆剩下不到30人。消失的人哪去了呢?以我自己當屆為例,將近一半消失的人中,不到10位走工程組4年畢業,而其中有的晚一屆畢業,有的則是在某一年默默淡出後就不再回來系上。

這些休學的人當中,有些是身體健康出狀況、心態方面撐不下去,有些則是無法感受到自己天份可發揮之處,拚著自己身體到了極限後,不得已選擇休學一年再戰,或乾脆休學後直接轉系、重考。而轉出去的人是少數,但通常很明確地意識到在這個科系的生活、課業主軸,甚至畢業後的薪水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決定提早離開。

自己究竟適不適合這個科系?

Photo by Matese Fields on Unsplash

每個想進來念建築系地人,當初心裡都懷抱著一種夢想。有的是對空間美感懷抱憧憬,有的是自身有創作慾望渴望得到表達,有的則是因為這個職業帶來的社會名聲所吸引,就像日劇一樣。

但不管如何,進到建築系後都會發現要實際生活不如所憧憬的那樣美好,甚至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個科系。舉自己當初的經歷當例子:

大一時的自己:拼命想設計時連路上的枯枝落葉都會撿回來當元素,結果換來老師噗哧一笑。將設計理念講給高中朋友聽,發現高中朋友聽得一頭霧水。

大二時的自己:上完設計課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個晚上就能將建議全數修正完,結果坐在桌前一個晚上只畫了1個Sketch。

大三時的自己:決定隔天凌晨4:30起床到工作室開始畫圖,隔天真的準時起床,但畫圖時又睡著了。(後來「我要一大早起床來睡覺」成為隔間口頭禪)

這些場景現在看起來好笑,但每個在當時的自己看來,都讓自己產生懷疑:我是不是不適合念建築?

更不用說評圖那一週,看著有些人一樣的時間做出了自己2倍量的圖模,人家圖板貼好貼滿還溢出來,自己寥寥數張只能拼命想出可以探討的論點。

在這樣的日子裡,如果自己的表現不出色,又得不到老師或師長的些許肯定,很難不產生懷疑。而我打從心裡覺得:外在的傷痛容易看見,而這些無形積累下的內在否定、挫折,是很少有人能看見並且伸出手去幫忙、了解的。

我該停下來嗎?

Photo by 愚木混株 cdd20 on Unsplash

記得大四那年某次趕競圖,早餐後一路做到晚上9點都沒進食,只想趕快將手上的A1海報P完。當時的自己想起來活動做了一組波比跳,下一個瞬間突然眼前越來越黑,呼吸困難躺倒在地。當下趕快叫了室友又含了塊巧克力下肚,意識越來越模糊之際,還好糖分先一步抵達血管,慢慢的人又甦醒過來。

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種可怕經驗,身體的警訊總是突如其來,每當自己以為可以多做一點,卻沒想到對身體是多一份傷害。

在系上也曾看過焦慮感讓人無法離開座位,因為自己不夠好而覺得必須多做一些,但越做效率越低。今天做不完了就熬夜,明天自己睡過頭再來還是沒靈感,又熬夜;最後在上課前終究做不完預期的進度,於是草草生出幾個方案後又對自己失望。這樣的負面循環。長期下來,有些人開始有點憂鬱症傾向,有些則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這些狀況,或是自己只要一想到要完成設計,內心就有千百個不願意或痛苦,也許該考慮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了。

當身體開始不對勁千萬不要逞強,沒有人應該為了成績單上一學期的分數而犧牲一輩子的健康。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後,即便休學也好,讓自己能夠回到正常的生心理狀態再來努力,這時候會發現難關沒那麼難過,多了體力和心力後又似乎有了轉機。

將目光轉向自己

Photo by Nijwam Swargiary on Unsplash

這時候,請讓我們感謝瑪莉。小小的美術材料社經歷了十幾二十屆的建築系學生來來去去,瑪莉作為美術社的店長,已看過學生無數,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道理。雖然平常講過八卦無數,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時某次買材料,閒聊時她說了一句「與其一直看別人,不如就看自己就好。」找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來源,或是立定一個自己心裡的小目標,就可以稍稍轉移注意力。

不必直接的面對落差而否定自己,我想說的是:直面自己的缺點,並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放回自己的每一天,每次累積一小步的進步,就可以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軸

Photo by Steven Lelham on Unsplash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國高中時的日子按表操課,每個人其實都是把自己生命的時間軸,完全交付到了學校教育上。但到了大學,開始有自己的自由去安排時,我們仍然不免對整個社會的時間軸感到焦慮。

「四年大學畢業還要二年研究所,我多一年不就比別人晚一年畢業?」

「讀完大學唸個研究所就26歲了,光是讓自己在社會上佔到一個不錯的位置都不夠時間了,哪顧得到探索?」

於是,我們仍然用著最經濟的時間,節儉地過著自己不那麼喜歡的人生。擔心哪個環節出了錯,就迷失正途。

Photo by Donald Giannatti on Unsplash

儘管社會有所期待,主流對薪水的趨之若鶩,但在這些所有的之下,仍然要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型態。

所有看似無法反駁必須照做的指令,最後都還是由你決定是否執行,重點是意識到自己有決定權,還有為了這個決定權如何改變。因此,順從自己的身體或內在的聲音,暫時得離開壓力來源去讓自己喘口氣再回來,或是去走闖探索一番,如果發現自己真正興趣所在決定離開,也是個好結果。

在此祝福每個曾經在建築系感到迷惘的學生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時間軸,即便路途或許痛苦但最終依然快樂。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拍手給我一些回應!
◆5下:喜歡這篇文章
◆10下:想再知道更多這系列主題的內容
◆15下:想看看其他主題

下一篇文章,我們要來聊聊:
05 雜事做多了未必學得到東西

上一篇文章:
03 — 因速度而失焦的世界:釐清潛在思維對內心造成的影響

--

--

Drew

1/3的設計師、1/3研究員,還有1/3的斜槓靈魂,走入社會開始觀察各種有趣的人生百態。成大建築系畢業,在課業之餘,透過文字影像紀錄所看到的觀察與心得。/聯絡方式/wz99183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