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篇 】走完 2024 Google 數位人才探索計畫 ,過來人的十一項完課心得記錄

Drew
Sep 20, 2024

--

2024年課程網頁

前言

2024年3月到6月,是我嘗試在職同時申請資料科學領域工作的陣痛期。由於本身為建築而非相關科系,儘管一隻腳勉強也算是跨入行(政府單位研究員),但因為與主流資料相關職位不同,所以在面試上也面臨了許多次的拒絕。

「這麼多次拒絕,一定代表著自己還缺少些什麼吧。」在改過七次個人簡歷、做完二個小型專案後,自我反思的時候我這麼想,於是開始尋找相關課程。

原先因為個人打算自6月離職後,可以有個學習環境讓自己全力累積資料課學技能點,因此有考慮勞動部產業新尖兵計畫的實體課程。但礙於補助資格限制與課程內容規劃不同,因此後續選擇更彈性的Google數位人才探索計畫。

目錄

01 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內容在上什麼?
➡️適合什麼樣的人來上課?
➡️大約花多久時間上完?
➡️每年都會有嗎?
➡️如果上不完怎麼辦?
➡️完課後可以獲得什麼?

02 課程中途的各種困難與解法
➡️我已經線上註冊了,說明也說3–5天會寄信通知,為什麼超過時間我還沒收到通知信?
➡️我按照課程說明完成了第一個課程,但是沒有半個積分有被加到帳戶,後面需要積分的課根本沒法上怎麼辦?
➡️我正在操作課程中的實作課(Hands-on Lab),明明每個步驟都一樣,但為何練習就是無法驗證通過?

03 回歸求職,盤點資源與額外收穫
➡️是否有相關直接對應的職位?
➡️意外接觸到的有用資訊

01 課程基本資訊

課程內容在上什麼?

主要有二大課程:數位行銷與Google Cloud學程,二個課程都有包含 共通的AI 入門課程,因此只需要擇一上完,另一個課程也算完成了部分。

數位行銷主要教學Google Ads以及Google Analytics相關操作,由於非個人感興趣方向,在嘗試過一門課後決定不再繼續。

Google Cloud雲端課程則主要講解Vertex AI以及Google Cloud相關產品的應用場景與操作,有帶到局部Prompt Engineering、發展串接Streamlit App的部分,算是十分精實的課程。相關jupyter notebook有些也可於Google的GitHub找到,當作後續工作上使用的參考。

適合什麼樣的人來上課?

工作職位有雲端操作需求的人,或是本身具備領域技能但希望深化者。照做不難,但要理解背後的系統性知識較困難。如系統、防火牆設定等

大約花多久時間上完?

由於個人動機主要是透過課程補足資料科學、資料工程等職涯主軸相關技能,因此主要挑選Google Cloud課程完課。行銷部分雖然有嘗試上完一堂,但由於非相關領域,單純記操作與名詞上偏痛苦,後續便決定先放棄。

個人花了較完整的時間投入上完。以認真聽課、做筆記以及實作實驗室的狀態下,大約花了二周密集的全天時間完成。

每年都會有嗎?

根據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的LinkedIn貼文介紹,此計畫自2020年就開始舉辦,目前每年都有相關人才探索計畫與課程釋出。

如果上不完怎麼辦?

當然上課都會希望有個證書或是完訓證明,當作自己額外花時間累積技能點的佐證。不過若是以額外充實相關技能來說,由於Google Cloud與數位行銷網站都有相關公開線上課程可上,即便本次無法完課,但相關課程完成後,Google本身亦有單純單門課程的完課證明。

以GCP來說,共有二種證明:completion badge以及skill badge。Completion Badge單純走完課程後即可取得,難度較低;而Skill Badge則要通過一門系列實作Lab(約80%與課堂內容相同,20%屬於此實作Lab獨有),個人認為較困難且含金量較高。雖然看起來不比人才探索計畫看起來的正式,不過也是一個可以作為個人自我投資的證明。

二種不同類型的證明

完課後可以獲得什麼?

由Google臺灣頒發的電子證書一張(如下圖),而在課程中也有額外發現的有趣資源,會在下方一併分享。

結業證書,下方會列出相關課程明成作為課程內容佐證

02 課程中途會遇到的各種坑與解法

大概沒有一門線上課會遇到這麼多困難了,從前期等待驗證信到取得可以實作GCP Lab的積分,真的是滿坑滿谷…。推薦大家加入Google台灣開的Discord社群,裡面除了有過往遇到相同經驗的紀錄外,也有熱心大神在社群神救援。

以下是個人當時遇到最困擾的一些問題,初步整理下來供未來的註冊學員參考。

Q:我已經線上註冊了,說明也說3–5天會寄信通知,為什麼超過時間我還沒收到通知信?

由於申請需人工審核,偶爾時間會超出官方公告的時間。個人大約於註冊後第六天才收到課程註冊信,只能說多給它點耐心,或是儘早完成申請!

Q:我按照課程說明完成了第一個課程,但是沒有半個積分有被加到帳戶,後面需要積分的課根本沒法上怎麼辦?

直接向Qwiklab官方寫信詢問,或是於Discord社群尋找是否有免費積分資源。

這一點大概是個人覺得最納悶的地方,似乎沒看到Google台灣留下任何的聯繫方式,只看到建議直接聯繫Qwiklab。初始課程完成後沒有對應積分可以做Lab ,也大大影響個人的完課速度(為了等積分到位又多等了一周)

1.透過加入GDG社群(成功,賺取35積分)

2.參加GDG社群線上活動(失敗,但有網友回饋有收到10000點積分)

3.直接開啟個人月訂閱制試用(成功,大概也是最穩妥的方式,只是課程初期保證會送免費試用期一個月,最後還是要使用個人自己的free trial,仍然覺得惋惜)

Q:我正在操作課程中的實作課(Hands-on Lab),明明每個步驟都一樣,但為何練習就是無法驗證通過?

實驗室(Lab)受介面語言影響,比如在AI相關入門課程中,需要輸入prompt的部分,會因為語言翻譯而被系統判定未作答。只需要將課程介面統一調整為英文即可。(但對於英文不好的學員來說會吃力許多。)

進行任何實作Lab之前,統一建議將語言轉換成英文,避免關鍵提示也被誤翻成中文

03 回歸求職,盤點資源與額外收穫

是否有相關直接對應的職位?

打開104和CakeResume搜尋,其實不太會有所謂的GCP工程師這樣的職位。但在部分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相關職位中,可以看到「熟悉GCP、AWS雲端運算相關服務」這樣的加分項條件。雖然不代表可以學習完後直接對應求職,但對於履歷和應徵上應該仍有加分效果。

除了課程之外,還有什麼額外收穫?

這趟線上課程旅途中,雖然因為積分而痛苦不已,但也是在四處尋找積分資源的情況下,了解到以下有趣的資源和一些攻略技巧,這邊也整理上來與大家分享。

01 實作Lab小技巧

你知道其實實作Lab(完成後有Skill Badge認證的課程)可以替代課程內的練習Lab嗎?在部分GCP課程尾端會有一個<Demonstrate Your Capabilities further!>章節,完成後就可以拿到Skill Badge的小認證。

雖然GCP課程編排用意是希望學員在完課後,可以有第二次的複習機會,但看著裡面將近八成相同的課程內容,仍然會想要節省點時間。這時候推薦可以直接先Enroll 該課程,並且先完成對應的Lab,回過頭來看課程內相同名稱的Lab,會發現進度會更新成已經通過囉!給大家一個走後門的省時小訣竅。

部分具有實作Lab課程中,左下方Course Review會有此Demonstrate Your Capabilities further
點選Enroll先註冊課程並實作,就可發現課程中的Lab也一併完成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課程內的Lab有些是從GitHub專案開啟的,尤其是一些教LLM Prompting的Notebook,推薦大家可以直接複製該段網址將Repository存取起來,後續需要複習相關知識的時候就有GitHub可看囉!

GCP課程中使用到的Repo,courses內有許多份jupyter notebook檔案可供參考

02 GCP Learning Path

在GCP的導覽列中,有一個Learning Path,進去後可看到GCP團隊貼心整理的各種職場角色和課程的藍圖。如果以培養能力為目標者,不妨可以當作長期進修的第二管道(尤其GCP相關職缺),透過相關Learning Path去取得Skill Badge,一樣可以做為自己的進修技能證明。

Learning Path中有多種基於GCP操作而設計的學習路線可供選擇,是十分豐富多元的線上課程資源

03 Google Developers Group

Google開發者社群,不同地區會發起不同的社群活動。一開始自己是為了積分發現德國慕尼黑的GDG社群有線上的資料工程師讀書會,透過註冊這活動可以獲得三個月的Lab積分。

但不知是否因為自己沒參加線上的開場和其他原因,後續自己的帳戶並沒有收到傳說中的10000點,但如果需要國際交流或是尋找一起精進的夥伴,GDG倒是一個不錯的管道。

由GDG Munich發起的Road to Certification活動
下方提及可以取得GCP三個月的免費授權

04 Arcade

一個將線上課程遊戲化的闖關平台,可以透過在固定期間內完成線上課程等任務,換取GCP的積分,或是Google的周邊T-shirt和帽子等實體商品!其實是蠻有趣的一個路線。讓自己把學習當作玩樂的趣味性。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到正在考慮是否報名,或是已經在課程當中的你/妳。預祝順利完成並為自己的履歷多一頁亮眼的證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拍手給我一些回應!
◆5下:喜歡這篇文章
◆10下:想再知道更多這系列主題的內容
◆15下:想看看其他主題

--

--

Drew

1/3的設計師、1/3研究員,還有1/3的斜槓靈魂,走入社會開始觀察各種有趣的人生百態。成大建築系畢業,在課業之餘,透過文字影像紀錄所看到的觀察與心得。/聯絡方式/wz991831.2@gmail.com